2008年11月10日星期一

方程式

方程式或��方程,是含有未知数等式。方程中,恒等式叫做恒等方程,例如 \left(y+2\right)^2=y^2+4y+4矛盾式叫做矛盾方程,如 x + 1 = x。在未知�等於某特定值�,恰能使等���的值相等者���件方程,例如 x + 3 = 8,在 x = 5 �等�成立。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解叫做方程的解。求出方程的解或说明方程无解的这一过程叫做解方程
 
 
方程」一�的��

方程一�出�在中�早期的���著《九章算�》中,其「卷第八」即名「方程」。卷第八(一)�:

  今有上禾三秉,中禾二秉,下禾一秉,�三十九斗;上禾二秉,中禾三秉,下禾一秉,�三十四斗;上禾一秉,中禾二秉,下禾三秉,�二十六斗。�上、中、下禾�一秉各�何?

      �曰:
      上禾一秉,九斗、四分斗之一,
      中禾一秉,四斗、四分斗之一,
      下禾一秉,二斗、四分斗之三。

    方程�曰:置上禾三秉,中禾二秉,下禾一秉,�三十九斗,於右方。中、左禾列如右方。以右行上禾遍乘中行而以直除。又乘其次,亦以直除。然以中行中禾不�者遍乘左行而以直除。左方下禾不�者,上�法,下��。�即下禾之�。求中禾,以法乘中行下�,而除下禾之�。余如中禾秉�而一,即中禾之�。求上禾亦以法乘右行下�,而除下禾、中禾之�。余如上禾秉�而一,即上禾之�。�皆如法,各得一�。

�成�代��就是�:

�在��有上等黍3捆、中等黍2捆、下等黍1捆,打出的黍共有39斗;有上等黍2捆、中等黍3捆、下等黍1捆,打出的黍共有34斗;有上等黍1捆、中等黍2捆、下等黍3捆,打出的黍共有26斗。�1捆上等黍、1捆中等黍、1捆下等黍各能打出多少斗黍?

其「方程�」用阿拉伯�字表示即�:


\begin{array}{*{20}c}
   1 & 2 & 3  \\
   2 & 3 & 2  \\
   3 & 1 & 1  \\
   {26} & {34} & {39}  \\
\end{array}

《九章算�》�用直除法即以一行首���乘另一行再��消元�解方程。

若�可打出黍的斗�分��1捆上等黍x斗、1捆中等黍y斗、1捆下等黍z斗,可列方程�如下:


\left\{
  \begin{array}{l}
    3x + 2y +  z = 39, \\ 
    2x + 3y +  z = 34, \\ 
     x + 2y + 3z = 26. \\ 
  \end{array}
\right.
 解得 
\left\{
  \begin{array}{l}
    x = 9\frac{1}{4}, \\
    y = 4\frac{1}{4}, \\
    z = 2\frac{3}{4}. \\
  \end{array}
\right.

由此可知,此�的「方程」指的是包含多�未知量的�立一次方程�,即�在的�性方程�

到了魏��期,大��家�徵注《九章算�》�,���「方程」下的定�是:

程,�程也。群物��,各列有�,�言其�,令每行�率。二物者再程,三物者三程,皆如物�程之。�列�行,故�之方程。

��所�的「�程」指的是按不同物品的�量��列出的式子。「�」就是式中的常��。「令每行�率」,就是由一��件列一行式子,�列代表一�未知量。「如物�程之」,就是有��未知�就必�列出��等式。「方」的本�是�,���船�起�,船�拴在一起,�之方。故而列出的一系列式子�「方程」。

 解方程的原理

方程同解原理

  • 方程的两边都加上(或都减去)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,所得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。
  • 方程的两边都乘以(或都除以)不等于零的同一个数,所得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。
 
2008-11-10

chenxu

没有评论: